徐工混改,终于走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刻。
在掌门人王民眼中,徐工集团作为中国工程机械No.1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势在必行。但什么时候改、怎么改,却要慎之又慎,反复推敲和思索。而关于徐工混改的各种消息,坊间近几年来一直都有传闻,真真假假、众说纷纭。
当这一时刻真正逼近,就好像多年来的谜团即将揭晓,与之相关的所有人都会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等待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王民,在这一问题上的权威发言。
王民本人,则很是兴奋。
“上去了,就不再下来”
徐工等待混改究竟等了多少年、又筹备了多少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清楚。徐工不是小企业,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席,毫不夸张的说,徐工的混改,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而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经过了几十年变迁,以及前几年在世界经济影响下,有如“过山车”一般的发展历程之后,也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
正如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所言:“信息通讯、智能化、自动化、电动化等技术发展,产品升级迭代加速,世界市场尤其是新兴地区成长等,都为全球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变量,让世界工程机械行业既站在新的机遇路口,也面临新的挑战。”
尽管近两年,全球以及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但在当下一系列变化的加持下,未来全球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都会发生改变。
“今后,未来的机会究竟出现在哪里?企业会面临怎样的挑战?”祁俊所提出的问题,正是每一个企业都要去思考、去应对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徐工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徐工,其前行的每一步,都不仅仅只是着眼于自身,作为一家企业,销售额、利润……这些是基础,但将所有精力只放在这上面,在徐工眼中,格局则太小。
徐工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No.1,并连续多年雄踞这一位置。这原本是值得“大吹特吹”的成绩,但在王民眼中,却远远不够。
徐工的奋斗目标,是在世界工程机械舞台上闪耀多年的顶级品牌,如卡特彼勒、小松、利勃海尔……前两者蝉联世界前二至今无人撼动,而以利勃海尔为代表的一系列企业虽然在收入方面较前者有所不及,但在研发与技术上积累之深厚,却是中国品牌需要赶超的。
王民在几年前就曾说过,要让徐工在几年之内跻身世界前五、前三,如果仅仅指数字上的胜利,王民认为那并无多大意义。他要的不是规模与销售收入,而是真正能够达到的“世界级高度”。“(排名)上去了,就不再下来。”
徐工能做到吗?
一条漫长的路
2019上半年,徐工的业绩很是亮眼。
“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主机销量7.6万台,同比增长22%;营业收入超700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30%;自营出口额同比增长27%;利润同比增长165%。归属于上市公司营业收入311.56亿元,同比增长30.12%,其中,实现海外收入44.48亿元,同比增长20.07%。”
“移动起重机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在国内百吨级大吨位移动起重机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千吨级大型起重机在行业居于绝对领先位置;桩工、混凝土、道路筑养护机械居世界前三强。随车起重机市场占有率历史性达到60%以上的高位领先。旋挖钻机、水平定向钻两钻产品和平地机、压路机、摊铺机三大筑路机械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市场第一;其中,300马力以上大型矿用平地机上半年全球销量突破25台,赢得了包括必和必拓等世界矿业巨头在内的大客户青睐。”
这些不只是数字上的胜利,还有在技术上以及市场上取得的突破。
“以徐工超级移动起重机为例,第2台全球第一吊4000吨级履带吊实现销售,全球最大吨位1600吨全地面起重机供不应求,原本依赖从德美进口的百吨级以上大型起重机基本退出中国市场。2019年上半年,徐工起重销量和收入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220吨以上大吨位更是以超过60%的占有率,拉大领先优势。”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
徐工机械副总裁、起重机械事业部总经理孙建忠曾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十年前,哈佛商学院提出过一个关于中国产品的概念,叫做good enough——够用就好,充分概括了中国制造在世界大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诚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短板和痛点。
但是哈佛商学院的观点,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军者徐工,并不认同。
“产品领先,是整个商业世界永远隆隆作响的主旋律,产品必须做到足够好,而不是够用就好。”
徐工并不只是“想一想”和“说一说”。纵观徐工近20年的发展历程,“做足够好的产品”,贯穿了徐工全部的战略部署,几乎成为了徐工发展的“主心骨”。
早在2001年,王民就提出了“三高一大”的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并坚定实施和坚决推进。“三高一大”何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
作为“董事长一号工程”,徐工每个产业板块,都形成了“对标全球主要对手的赶超计划”。彼时作为对标企业的都是谁?如今十几年过去,徐工取得了什么成果?
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情况——1999年,徐工专利仅6件。近五年在主动淘汰专利1367项的前提下,仍拥有有效授权专利7062件、发明专利1570件、PCT国际专利53件。累计参与制订国际标准6项、国家及行业标准211项。同时,徐工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无人操控方面创造拥有了更多独创的先进技术。
“2018年,徐工两大拳头起重机械、土石方机械主营收入双双过百亿,其中一批重大创新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已走在世界前沿。徐工不仅创造了世界第一的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2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神州第一挖”700吨矿用挖掘机、400吨电传动矿用自卸车、39吨压路机、12吨级装载机、550马力平地机、XR550D旋挖钻机等产品也填补了100多项国内空白,实现了高端工程机械重大技术突破。”
在前不久颁布的“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徐工居全球行业第六位,是唯一持续保持在全球行业前十强的中国企业,连续30年居中国工程机械第一位。
20年前的徐工,在那些世界顶级工程机械品牌眼中,或许就是个“草台班子”,但如今的徐工,已经逐渐走上世界高端舞台,开始与他们同场竞争。
混改近在咫尺
曾经有人问过徐工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究竟遇到了什么样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徐工是这样回答的: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新兴产业主导权和传统制造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泛在互联、全面感知、智能安全的工业互联网,从而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仅是我们化解制造业现实压力的关键一招,更是摆脱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局面、向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
徐工这样说,徐工也这样做。
就在近几年,徐工的智能制造全面加速,引入智能制造生产线、优化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升级检测模式与手段,全力打造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7大智能工厂,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通过“智能+制造”,在下料、焊接、机加、涂装、装配等车间进行产线/单元智能化改造和提升。
徐工告诉《中国机电工业》,目前的徐工,已经有15条智能化产线投入运行,建成20个智能化车间。仅起重机智能生产线就完成9条布局并投产运行、新增149台在线化检测设备的投入使用。如此敏捷、柔性化的生产制造体系,必然会为提升产品品质提供坚实的保障。
而除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之外,徐工的另一个增长点,就是即将到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对于徐工而言,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契机,用于推进徐工集团的新一轮战略调整。
“徐工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就是接下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是徐工集团组建30年来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变革。”王民确信,徐工集团如果要制定接下来整个集团的发展规划,那么混改就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要因素。甚至于,决定性因素。
变革前夜
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徐工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将努力建成国有股为主导,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治理结构科学完善、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市场化选人用人激励约束机制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国企改革示范样板。”
徐工所规划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由国有全资变成国有控股,王民很是看好。
“国有持股+民营企业持股+骨干持股”,王民认为,这样一定能够让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混改后,2年要上市的,下一步徐工在资本市场上,也要有所作为。”
徐工的野心很大,要成为世界前三、要打造徐工的优质大品牌、要做最好的产品、要和顶级品牌在同一舞台一较高下……徐工毫无疑问,有底气说出这些企望。
“我们的生产线、我们的职工技术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执行力……都是财富。”王民很是为这些感到骄傲,但与此同时,对于徐工的短板和不足,也一直保持着足够的清醒,“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如人家。”
正因为如此,徐工珠峰登顶的战略目标、“技术领先、用不毁”的金标准相继提出,“要把产品做成工艺品,要漂亮、要让人爱不释手。”
而所有这些,无疑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混改,正是个绝好的机会。
“就比如要做到世界前三,如何做到?”王民解释道。
单看徐工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据海关统计数据,徐工品牌出口总额、自营出口双双稳居行业第一位。区域方面,公司在亚太、中亚、非洲等地区持续保持占有率第一;力压老牌国际竞争对手,在亚太区的增幅高于所有品牌,在非洲区、中亚区的市场占有率处于绝对领先。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的35个国家出口占有率第一。国际化事业迈开新步伐,海外市场拓展突显高质量表现。
但王民觉得,还不够。因为目前徐工的海外收入占据了总收入的30%,这个比例必须要向上提,提到50%。徐工的国内市场要继续巩固,但海外市场必须要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必要的收购兼并也要做”。
当问到收购企业的标准时,王民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三个字:“要好的!”不一定要大企业,中的小的都可以,但一定要能够补上徐工的短板,要有核心技术或者优质的渠道。
此外,随着徐工将产品目标定位高端,在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上,就需要不断地强投入,“持续打造五个世界一流”的目标并不简单:世界一流技术、世界一流运营、世界一流机制、世界一流品牌、世界一流人才与文化。王民表示,徐工的战略目标很清晰,就是要用五年时间进入世界前三。通过混改,徐工可以将步子走得更扎实,走得更好,走得更快,坚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所有这些,需要资金,同时也需要崭新的机制。
用王民的话来概括:“我们一直坚持主业,不动摇、不放弃,永远争取做到最好。而我们准备好了,机遇来了,就抓住了。”
作者:高原
来源:工业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