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一篇文章《怎样看待格力电器当前的混改》(以下简称《看待》),对国企混改提出了一系列看法,笔者认为,该文多处违背、曲解中央对国企改革的方针,对当前国企混改产生了一定的误导。
虽然近期该作者的文章谈及了“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国企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基石作用”,但《看待》一文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结合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十九大报告,对该文观点作出分析,以分清思想是非,以防止对国企混改增加思想混乱。
格力电器在1996年以前是全资国企,经过二十多年的所有权改革,珠海市最大的国企格力集团作为控股方仅持股18%,此次混改,是国资将持有的18%公有股权出让15%,放弃控股。
一、关于国企相关的竞争性领域
《决定》提出,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要求应该是格力混改的指导原则。
《看待》一文说,
【“《决定》提出,要放开国有企业竞争性业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为理清思路,我们应当看一看《决定》是怎样论述与国企相关的竞争性的?
《决定》:除了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在转移支付中,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资金配套以外,特别提出:
【“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由此看出,国企放开竞争性业务,仅仅是指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针对的是行政垄断,而非与垄断无关的其他行业,全部国企。格力电器不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不存在行政垄断,国资自然也没有放弃控股的政策依据和理由。从格力电器所处的市场环境,更没有割股充饥式的必要性。这样一来,和《看待》理解的《决定》精神就有了很大差别。
二、关于把“放开”视作国企退出的问题
《看待》除了认为“《决定》提出,要放开国有企业竞争性业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外,进一步将“放开”解释为国企退出,提出:
【“现在已经不是国企应不应该退出完全竞争性经济领域的问题了,而是如何退出的问题,需要考虑的是退出的具体途径和方式而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竞争中性”原则,其目的是《决定》提及的防止行政垄断。
把“放开”解释成“退出”,也就取消了这部分国企的平等竞争权,尽管曾经垄断过。《决定》反对的是垄断,而非国企。这种主观意图的“退出”,不符合“竞争中性”原则。
特别是有市场就有竞争,把自然垄断行业中的竞争性业务的外延扩大到一切竞争,就成了有竞争国企就必须“放开”,有“放开”就必须退出,其逻辑成了有竞争国企就得退出——这已经不是反垄断,而是反国企了。这种认识,在政策理解上是错误的,逻辑上也是混乱的。
三、对国企混改范围、目的的误读
《决定》指出: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全面解释了混改的构成和目的。
《看待》要求国企退出的方式之一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力量从竞争性经济领域局部退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退’,是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一类国有企业,也是混改力度比较大的企业,一些地方国有控股甚至调整为参股”。】
——这种解释,和格力电器无关,格力电器是制造业,不是商业。如果是指和商品经济有关的广义商业,那么国企就无立锥之地了。
【“类似格力电器这样的完全市场竞争企业,放弃控制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即使西方的竞争中性,也只是要求政府对非商业性补助透明化,并非轻易干涉股权,因为股东至上。因此,此处提出退出之“情理”令人奇怪。
混改的目的,是国有资本的放大,而非自杀。员工持股,是走劳动价值优先于资本之路,而非侧重被私人资本收买型的高管持股。私人资本操控的战略投资者参股还是控股,应该由市场竞争和员工主体决定,而非一刀切的官方行政意志。总之,混改是反垄断的措施之一,而非全部;是壮大国资国企的路径之一,而非搞小搞垮搞没的不归之路。按照市场原则,无利不起早,私有资本是否参股控股,完全由投资主体确定,政府只需要提供投资中公平竞争环境,无需强制国企退出。
四、国企“有进有退”的海市蜃楼
国企改革几十年来,伴随着吴敬琏先生的“有进有退”说辞,宏观国资占比大幅度下降,实际上成了不同时期私有化的套路。如果在根本的观念上,接受公有原罪观念,就会利用各种理由缩小国资占比,张维迎先生已公开提出,在不久的之后,国有资产占比将缩小到10%,这些理论早就超出了经济学范畴。他们的脑海里,完全是美国“民有民享民治”的私有化价值观,志在肢解国有资产。
《看待》把中央文件的“放开”用各种理由解释成国资退出或放弃控股权,以改革的姿态,用错误解释政策来引导、影响资本重组中国企的趋利避害,维护资本的独立市场行为,同时,又贴心考虑“民营企业担心在混合之后,自己的资产被套牢,失去自主权并给自己带来损失和风险,一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本来就势单力薄,更担心资产如一滴水珠流入大海,完全失去控制能力”,这种木匠斧子一边砍的偏袒态度令人奇怪,表现了清晰的立场。
习近平同志指出,
【“如果把国有企业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怎么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还怎么坚持?共同富裕还怎么实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还怎么巩固?我们一定要想清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想清楚,国有企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想清楚,不能稀里糊涂跟着喊口号,更不能中别人的圈套!”——(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希望这些尖锐发问能够在《看待》一文作者及其相同观点者的思想深处敲响警钟。
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理论脱离国企运行实际,脱离员工群众,远离企业活力的基本规律,我们应当充满警惕。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紫虬视野”
作者授权察网发布,有删节
转自:“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