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企业家个人思想观的变化源自制度环境的变化。韦伯(Weber)在1930年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就指出,新教革命给工厂的工人和社会上的企业家灌输了一种新的思想,即追逐成就的思想,这最终促使了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国家通过各种激励的办法提倡国有企业领导者不断努力,提高企业的绩效,不鼓励一成不变和守旧,这些都将提高国有企业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另一方面,中国的转型经济环境导致了国有企业领导者具有一定的冒险倾向。企业领导者在经营企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由于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双轨制改革,除了企业管理和经营的风险外,企业领导者还需要面临一定的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因此,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企业领导者具有较高的冒险倾向。
成就动机和冒险倾向正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特质。由此,我国国有企业三个阶段改革的历程,正是企业中企业家精神不断成长的历程。三十多年前,我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主体,要出现市场主体,首先必须出现企业家,而要出现企业家,首先必须出现企业家精神。
在我国改革之前的国有企业中要出现企业家精神,需要有两项基础,一是市场放活,二是所有制改革。可以举例来解释,假设1978年之前,国家一个工厂要开始投产,政府主管部门任命张某为工厂经理。张经理上任之后,计委会给他安排生产计划,随后各主管部门会给他配备原材料、资金和劳动力,张经理只负责把所有资源组织好进行生产,就完成了国家的任务,产品由国家统一销售,利润上缴,张经理没有动力主动减少成本,不需要关注利润,不需要创新,也不需要冒风险,因此几乎没有企业家精神。
第一阶段的国企改革中,由于国家开始逐步放活市场,放开价格,并且允许企业自留部分利润自主支配(比如发给职工),于是张经理就会开始关注利润,进而需要决策如何减少成本,如何增加生产效率,使得生产成本最小,生产量最大,从而获得最多的利润。
于是张经理就开始出现了成就动机,企业家精神开始萌芽,但是放权让利,本质上还是政府主导,张经理要想增加投资、要想招聘或辞退一个员工,都不被允许,企业发展的空间受限,而且企业不能亏损,一旦亏损,个人收益就没有了,所以张经理会规避风险,害怕失败,只关注短期利益,不愿选择长期投资,因此还不具备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第二阶段的国企改革中,国企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现代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张经理开始代表国家对企业进行管理,不仅需要适应市场、自负盈亏,而且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于是张经理开始不断追逐成就动机,将企业做大做强,敢于创新,冒风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即开始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特质。
而一旦企业的领导者具备了较高的成就动机和冒险倾向后,他就会通过建立企业文化,将企业家精神传递给每个员工,营造出整个企业不断追逐成就、敢于冒险创新的氛围,进而提升整个企业的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三阶段,国资委通过调加管的手段,使得国有企业退出部分领域之后,相关领域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家精神也快速出现,造就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快速增长。此外,国资委通过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优化现代公司法人治理制度、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等方法,增强企业之间、企业经理人之间的规范化合理竞争,进一步提升了国有企业中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提升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设想
国有企业改革至今,企业家精神得到了成长,但是一些反企业家精神的制度、政策仍然存在。比如在整个决策过程中、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项调研显示,国有企业领导者决策时最关注问题的顺序依次是国企社会效益(即决策能否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同时避免出现问题)、个人声誉(决策后政府、社会对企业领导者个人的评价)、企业的发展(决策对企业未来的利弊),可见企业的发展仅排在第三位,这与企业家精神的宗旨有了偏差。
虽然国企规模很大,但是决策依据的偏差,导致国企的效率相对民企而言比较低,比如2010年,国有工业企业占整个工业企业资产的42%,但是其产值只占27%,增加值只占30%,解决的就业只有20%,投入产出是不成正比的。
因此,新时期,要想继续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企业家精神的潜力,提升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提升是永无止境的,应该双管齐下: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深入部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混合所有制,二是由管资产转向管资本,这是提升企业家精神的又一重大机遇。
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的企业家精神
近日,国资委提出在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事实上据国资委统计,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已占总企业户数的52%,尤其以中央企业子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居多。
未引入民营资本之前,有两个极端,政府对国企管得多,企业就会僵化,政府管得少,企业就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而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之后,最大的好处是民企将积极参与董事会决策,决策首先考虑的将是企业怎样能够达到股东利益最大化,因为民营资本股东最关注的是投入的资本增值多少。这样使得决策更为有效,也使企业具有了不断追求效益的内生动力。在混合所有制形式下,国资委还可以向中央企业派驻纪检组,监督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情况,防止侵害国有资本。
混合所有制还能将民营企业中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企业比如引进员工持股制度,引入以人为本、扁平式的管理方式,营造平等的文化氛围等激励员工,提升整个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通过管资产转向管资本,同时提升政府和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国资委还提出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开始转向国有资本运作,这将使得政府更关注资本的收益,不去具体监管每个企业具体做得如何,进而提升政府中国有资本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壮大国有资本总量。
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还能提升企业的自主权,推动企业注重长期发展。目前国有企业高层甚至中层领导都由国家任命,企业领导者有预期任职时间,比如预期5年,和官场一样,国企领导者存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因此领导者就不会选择长期有风险的投入,而只考虑5年内的发展。
上海的国企改革方案做出了比较好的尝试。按设想,上海新一轮国资改革中,竞争类国企的“市管干部”--也就是副局级以上领导,只设3个职位--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其他副职不再列入市管干部,统一由董事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选人,取消行政级别,只有经济雇佣关系。如此,董事会就会挑选那些更具企业家精神的人进入经营管理层。未来上海市国资委和旗下国企老总之间,还将试行契约化管理,进一步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
因此,未来国资委应只是监督和管理国有资本,不再管理具体企业,只需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因为国资委股份最大,可以按照公司法向各个公司派出董事长、监事长、独立董事。二是履行出资人职责,审定各个公司的看是否符合公司法规定。其他的企业业务和企业管理人员都不需要管,战略也不需要管,可以监督,可以否决,具体公司业务甚至包括聘任总经理,都可以由董事会投票决定。
通过完善市场环境鼓励国企民企共同发展,提升全社会的企业家精神
当前抑制企业家精神的因素还有市场环境的问题。在有的行业,国有企业的垄断优势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产生了负外部性。根据公平理论,国企有特权的领域,虽然国企能很快发展壮大,但由于其会抑制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而使得社会总效益降低。如果取消国企在竞争性领域的优惠政策,鼓励国企与民企在市场上公开竞争、共同发展,反而能提升整个社会的总效益,也能提升整个社会的企业家精神。
北京市委市政府近期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市属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明确了首都国企改革方向,指出国有资本集中度将大幅提高,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领域。
并将有企业分为三类,除了城市公共服务类和特殊功能类企业外,定性为竞争类企业,这类企业一律以资本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并放开民营企业门槛限制,鼓励国企与民企充分竞争、共同发展。
因此,完善市场环境的目标既不是“国退民进”,也不是“国进民退”,而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既公平竞争又有合作发展,双赢共赢,提升全社会的企业家精神,最终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增长。
作者:尹俊、杨洪福
来源:《中国道路与混合所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