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VIEW

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VIEW
李锦:国企改革的逻辑混乱要引起重视

中国国企改革逻辑起点、运行结构及终点研究

------- 在长春的“国有企业改革40年:中国经验及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董大海在论坛上作《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探索》演讲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总结40年来国有企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经验,尤其需要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中,进行描述和总结。我是来学习的,刚才董大海、綦好东、李海舰、张晖明等教授谈的意见,我很受启发。


我发言的题目是国企改革逻辑起点、运行结构及终点研究。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我觉得目前国企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路要理清,解决一锅菜“东北乱炖”现象,国企改革逻辑关系混乱问题,确实存在,实质上是国企改革理论体系构筑的缺失问题。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大逻辑在打架,表现为话语体系混乱。


我的观点是,中国国企改革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应该以“国企”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企为逻辑终点,包括逻辑关系、逻辑中介、逻辑结果的完整体系。围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关于国企改革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倡建立国企改革的“逻辑树”,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有机统一的逻辑体系。 提倡“嫁接论”的思想方法,最终结果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只有弄清思路,建立国企改革的“逻辑树”,方能回答为什么要搞国企改革,怎样搞国企改革,改革搞到哪一步了,现在走哪一步的两大问题。


一、为什么提出国企改革逻辑起点问题


对于国企改革40年的成就,大家做了充分的发言。我重点就当前的国企改革问题提出思路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三点依据:


1、从庆祝40年国企改革看,国企改革是理论界较冷清的一块。我看到五篇文章。例如黄群慧、李维安、孙方、胡迟、李政的文章,各有不同的逻辑起点。但是,没有看到官方的文章。我们注意,改革开放30年回顾出了5本书,而改革开放30年一本书没有出来。我也在写,觉得写不下去,现在也不能拿出来,觉得思路要重新理一下。


2、从五年来的绞着的事情看,不那么顺畅,屡起议论:1、混合所有制改革起伏,从积极到有序、从突破到积极稳妥,似乎在过山车;2、顶层设计的实施存在局部搁浅现象;3、国企党建整体效果增强,但是有庸俗化、简单化现象; 4、吴小平文章引起的国民争论;5、竞争中性论(来自美国的反国企压力)。成绩是主要的,但是问题也摆在那里。最大的问题,是问题没有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不够明确。


3、从目前国企改革难点看,存在逻辑混乱,从十个方面看:1、政企没有分开,党管企业了(俗称董书法),党的功能与企业经济功能出现混淆现象;2、公有制主体、主导,现在民营经济56789,平等了,便无主无次了;3、国企改革五龙治水的体制,政出多门,改革主导权高度分散;4、一方面想尽办法向企业放权,另一方面想尽办法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几乎一直在“放”与“收”之间徘徊,未能摆脱“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魔咒。(以下略)


现在,有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在相互抵触。究其原因,是改革需要形成科学的完整的相互照应的逻辑体系,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逻辑纽带、逻辑过程把各项改革串起来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协调有序的统一整体。我的感觉是,现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大逻辑呈现混乱现象。例如,“放权让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起点,是历史逻辑起点,但不是理论逻辑起点;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实践逻辑终点,是不是理论逻辑终点。这些问题都要静心思考,好好研究,排排队。


当然,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谁也认为应该是这样。其前提是明白什么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要树立以理论逻辑以基础推进改革前行的思想。


二、国企改革逻辑的基本要求



我们提出逻辑要求,一般应具备几个要件:其一、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其二、是构成逻辑框架的最基本单位;其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性;其四、内涵应渗透于整个理论体系,贯穿于理论发展的全过程,是贯穿理论体系的一根主线。


看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逻辑起点有四类:一、“经济人”假定;二、商品;三、所有制;四、社会主义本质为逻辑起点。现在,整个马克思主义逻辑起点是人,逻辑终点是自由的人。


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其丰富的、深刻的内涵不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立足点、出发点,而且还决定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框架。对它的深入认识和准确理解,规定和制约着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方向及其发展形式和领域的认识。


三、国企改革逻辑起点与终点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目前存在企业、现代企业、公有制、市场经济、企业活力、国企功能分类与人。我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是国企,实质是“国十企”。他爸爸姓“国”,他的名字是“企”,这是一个基本的确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企党建会议上讲话,实际是一篇“国企论”,就是解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问题。就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逻辑起点是商品,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是“国企”。


从国有企业这个胚胎来认识,“国有企业功能”可能是国企的逻辑起点。从整个逻辑链条、逻辑关系来看,国有企业功能是由国有企业这个胚胎,从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国企,这个胚胎有10多个要素:性质、地位、使命、作用、任务、责任、动力、范围、形式、方法、形象。这个胚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是功能,这是基础。功能与地位,是决定性的。


当然,我也考虑过“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这个范畴。刘鹤在国企改革座谈会讲话中强调充分认识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的极端重要性,这种提法引人注意。“充分认识”与“极端重要性”,是说的国有企业这个微观市场主体,着眼于“活力”二字,是指出国企改革的目的。说实话,目前的改革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国企活力不足,改了几年,这个问题进展不大,甚至有些地方国企活力不如改革前一阶段。这个活力从哪个问题入手,我们要考虑。国企改革的逻辑起点是生产关系改革,即生产资料所有权、经营权关系的改革。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中,所有权是绝对的;占有权是相对的即有条件的所有权;支配权是意志行为的体现;使用权是具体的运用权。资本的两权分离在国企股份制中应表现为国企资产属国家所有,而其占有权和支配权属国企全体劳动者,由国企全体劳动者直接选出自己的董事长和经理。这样才能克服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各种困难和腐败现象,国企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竞争活力的经济基础。使用权的市场化,揭示、解释什么是“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活力”这个问题的过程。这是另一个逻辑过程,我正在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终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企。这个,不展开了。


逻辑中介: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从逻辑起点走向逻辑终点,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这次会议的副题是中国经验及世界意义,中国国企改革40年的世界意义是什么?是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我们走上市场经济道路,但是没有放弃社会主义,没有放弃公有制,而是公有制的象征国有企业越办越好,这是世界从没有过的伟大实验,这是40年国企改革最重要的经验。


四、逻辑结构,需要提倡逻辑树理论。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喜亮在会上演讲


如果说,将国有企业改革本身作为一个体系来分析、研究,其内部应该存在或呈现某种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并与国有企业改革政策体系与“施工图”之间所形成的对应、一致关系。在逻辑起点与终点确立后,就要考虑逻辑关系、逻辑结构与逻辑结果。


这个逻辑树由根、干、技、杈、叶与果六大要素组成。根子是逻辑起点,国企内容包括党的领导、职工主体、按劳分配与社会责任等等。


三大板块也是三个大枝:一是体制。包括三层框架、两类公司,政府、企业、个人三层关系。


二是改革主体。就是公司治理问题,刚才董大海院长讲的公司治理七大原理,是讲清楚了,形成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这是一个国企公司研究的重要创新,我在其它地方没有看到。这里回答国家、企业、职工三个层次的内在积极性。


三是改革机制。是内在动力,包括三项制度改革,这是改革的动力与滋养,是土壤、营养液、肥料。


国企改革,是由这三大板块组成,是逻辑树的三个大枝。大家注意没有,22号文件,国企改革7条,扣去分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党和领导三条是属于保障内容,不是主体。其它的一条是监管,一条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的是三条,就是体制、主体与机制。国企改革要以企业为中心,这个要明确,也就是按照这三条来构建逻辑树的三个大枝。党的领导是根,不是枝。


五、外在逻辑环境



外部基础环境是国企改革三度空间 :1、国外市场及全球化空间背景;2、国内五大改革,国企是中心地位,其它包括行政、财政、金融与社会保障;3、国企与民企。


民企与国企三大关系1、竞争关系,2、增添活力关系,3、合作共赢,在产业结构上是枝干与杈叶的关系。


逻辑结果。改革本质就是找逻辑关系得出逻辑结果,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因果逻辑关系在于三个层次,体现在发展上:1、改革体现在发展上;2、国企布局、结构调整;3、效益与质量。也就是生产力上。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可以比喻的冬枣理论,把苹果枝插在枣树上,结出的果实不是枣,更不是苹果,是像枣又像苹果的冬枣。嫁接成功是一种集成创新。


国有企业最终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新国企。国有企业是母本,市场经济是父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企是改革的“孩子”。衡量国企改革的最终标准是什么?是果子,是市场经济的国企。是苹果味的冬枣,而不是原来的枣子。


六、从理顺逻辑关系入手,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刘鹤在7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新形势下国有经济功能等进行研究探索。我们一直想着这个事情。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可以从国企改革逻辑研究入手。中国国企业改革已经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新的逻辑形成有利于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任何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都必须先确立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这样,全部理论才能从起点开始逐步展开。按照我们讲的国企改革逻辑体系,理论体系可能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国企改革逻辑的根本立场是以企业人的积极性为中心,国家、企业与个人最佳组合与发挥,为人民资产保值增值这一目标。


国企改革的逻辑起点是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国企改革的逻辑中介研究对象是改革,是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


国企改革研究任务是揭示中国国企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产生、发展和运动的规律。理论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和鲜明特色。


国企改革逻辑主线是国与企的相互作用,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更加突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容。探索把公有与私有、政府与市场、自由与集中、效率与公平、按劳与按资、开放与自主、稳定与变革、传统与现代等因素,需要回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七、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对实践的影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资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国有资本研究会会长梁军在会上演讲


一、逻辑起点是国企,逻辑前提是坚持国有企业公有制性质,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根与魂。二、逻辑终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逻辑前提是放开要素市场。三、逻辑层次和逻辑步骤是体制框架,逻辑前提是政府授权体制的与监管体制改革。四、逻辑步骤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逻辑前提是对微观基础实行公司制改造。五、逻辑重心是活力,逻辑前提是三项制度改革运行机制。六、作为所有制形态的的内在逻辑,逻辑前提是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七、逻辑效益是按照国有企业功能确定国企经济结构与产业链条,逻辑前提是供给结构调整。


八、按照国有企业改革逻辑,2019年从哪一链条突破?



怎样沿着国有企业改革逻辑,寻求链条突破。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当前我国国企改革政策的“四梁八柱”都已经具备,但缺乏执行和实质推进。在国企改革座谈会上刘鹤对“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看法的表达、“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路提出,犹如两根银针,扎入国企改革痛点,表明国企改革新的阶段开始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预示着要突破逻辑体系上一个链条。优先突破将在哪一个链条实现?无疑,国资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是首要焦点。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动力出于实践逻辑,这与化解中国货币风险是密切的。因此,可以预料2019年是国资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二重奏”。


我的发言,意图提供一个尽可能逻辑完整的阐述和分析框架,有些东西是刚刚思考出来的,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这次论坛,是庆祝中国国企改革40年,是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理论活动。这次论坛是第十八届,表明“要发”,祝吉林大学国企研究中心有更大的发展,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在新的40年有更大的发展!


(论坛全名为《第18届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国有企业改革40年:中国经验及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8日至9日在长春举行,这届会议由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力与经济学动态杂志社主办。)

此文根据课件材料与实际发言整理。发言后做了补充修改。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新闻”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