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VIEW

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VIEW
石冀平: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取长补短论”辨

近些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的观点颇为流行。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论并不吻合。此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会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给予理论上的重视。本文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特定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和价值观。因此不宜笼统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本文为作者石冀平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演变,人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似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些人甚至将之称为重新认识。在这些新认识中,有一种观点较为流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理论来衡量,这确是一种新观点。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两点:其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这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其二,承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历史继承性,因而这种取代是积极的扬弃,是人类走向更高历史阶段的标志。而“取长补短论”的逻辑推演的出发点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各具千秋,互有短长,在历史形态上并无高下之分,也非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由于这种推论至少表面上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不同,因此确有辨的必要。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


首先,什么是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历史形态,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价值观。作为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无产阶级专政。显然,作为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是无长可取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本质上是无产阶级及其先进政党领导广大劳动群众否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资产阶级阶级之所以长期对抗社会主义运动,视社会主义运动为死敌,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统治,并最终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共同富裕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因此,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资本主义不但无长可取,而且要竭尽全力遏制社会主义,消灭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价值观诉诸的是摆脱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平等自由,诉诸的是在消灭私有制竞争基础上的真正的互助合作,诉诸的是人的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人利己主义和竞争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和基础,因此资本主义基本价值观中不会有社会主义的容身之地,当然也无长可取。


其次,什么是资本主义?从学理层面考察,资本主义是一个概念综合体。可主要概括为如下几方面:第一,资本主义首先是表现为特定社会制度的历史形态。这种历史形态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为核心,以雇佣劳动为基础,资产阶级学者也在一定程度承认这一点。同时他们认为这种经济制度是最能体现自由平等理念的经济制度,也是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理想制度,因而也是人类永恒的终结的经济制度。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此经济制度下,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因此这种制度仍是一种剥削制度,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剥削制度。这种制度虽然具有相对的历史进步性,但最终将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取代。这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然历史发展进程的结果,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积极否定。只要承认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就不会也不应当得出两种经济制度各有千秋,可以取长补短的结论。作为政治制度的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何种政治体制,在资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的条件下,其核心和本质仍是资产阶级专政。这种政治制度虽然也有相对的历史进步性,但仍与历史上其它私有制社会一样是少数剥削者对大多数人的政治统治。只要承认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就不会也不应当得出两种政治制度互有千秋,可以取长补短的结论。当然作为制度形态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不能比或不可比。事实上,许多西方学者做过这方面的比较。如格奥尔基.格鲁斯曼在《经济制度》一书中提出过评价经济制度优劣的八个标准:物质丰裕程度、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稳定、 社会保障、效率、公平合理和平等、经济自由和经济主权。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比社会主义社会物质丰富,有效率,有经济自由和经济主权。而社会主义经济比资本主义经济稳定,更有社会保障,更公平合理和平等,但这些必然会牺牲效率,造成浪费。同时他还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没有消费者主权,只有领导人主权,没有经济自由。通过这种比较似乎可以推论出两种制度各有千秋。但这种比较最大的问题是他没有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当作两种不同的历史形态看待,而是进行平面的,横向的,静态的比较,从而避开了或者说根本不承认两者是历史否定性的关系。这种学术立场是由西方学者的阶级背景决定的,也是必然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否定这种学术立场的。


第二、资本主义也是一种以崇尚自由竞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丛林规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历史延伸——自由竞争展现的淋漓尽致。并因此获得了其最高也是最后的历史合理性。这种价值观将资本主义作为历史形态的合理性当作人类永恒的终极的合理性,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等同于自由经济,将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等同于一切社会成员的自由,将资本主义世界称为“自由世界”。这种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取向并不是资产阶级学者一再宣称的自由为本,而是竞争为本,没有竞争就没有自由。因为如果没有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占有,连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意志都不会存在。这种竞争首先是资源占有的竞争或者说资源的社会配置。而这种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资源配置又被解释为竞争的结果。由于竞争被这种价值观认定为最合乎人性,具有永恒合理性。因而作为竞争结果的资源的社会配置也具有了永恒合理性。从而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永恒合理性。所以当资产阶级在道德评判领域高举自由大旗时,实际是高举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大旗。他们鼓吹自由永恒时,实际是鼓吹竞争永恒,资本主义私有制永恒。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承认所谓自由竞争的永恒合理性,只肯定自由竞争的相对历史合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历史延续又是以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为条件。而竞争又是两者结合的产物。在资本主义时代,竞争既是私有制存在合理性的道德辩护,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素。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竞争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合作所代替,人类从此真正脱离动物界——摆脱丛林规则的支配。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合作。它是竞争发展的必然历史结果。竞争与合作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价值观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是历史扬弃性的关系,而不是各有千秋,取长补短的关系。


第三、自世界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后,资本主义又是一种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工具化的意识形态。这种工具化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就是在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全面向社会主义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历史事实证明这种工具化意识形态的渗透是颇为有效的(如在东欧演变中宗教渗透的影响就发挥了相当的作用)。这种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显然是对立的关系,而不可能是取长补短的关系。过去我们笼统地将西方社会存在的所有思想,文化艺术等归为“腐朽没落”,这显然片面,也难以服人。而近些年来又笼统地将与西方的思想,文化,艺术交流非意识形态化,忽视其中工具化的一面。作为工具化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已经在一些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人的视野中消失了,这是令人担心的。


二、所谓的社会主义之“短”与资本主义之“长”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按上述几方面考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那么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取长补短的关系。但现实当中持此观点,作此论证并不罕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分析。由于此类论证的重点大都放在资本主义之长与社会主义之短,所以对问题的分析也着重在此点。


首先,所谓资本主义之“长”。目前最受追捧的有如下几方面:一曰经济效率高。之所以效率高是由于存在竞争机制,之所以存在竞争机制,是由于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显然,这种推论的实质还是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将市场经济的效率理解为资本主义的效率。事实上,市场经济是资源的生产性配置方式,资本主义则是资源的社会配置状态,既资源掌握在少数人中,并成为剥削的手段。作为资源的生产性配置方式的市场经济,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确实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作为资源配置状态的资本主义最终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将市场经济在目前历史阶段的长处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长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效率高于计划经济(也称命令经济或集权经济)的结论有着精巧的理论证明。这种效率是指所谓的帕累托最优,而帕累托最优存在的证明,又是以市场经济的存在为前提。这实际是循环论证。不加分析地接受这种效率观及其推论,本身就是问题。总之,简单地将经济效率高作为资本主义之“长”是难以站住脚的。所谓资本主义之长的第二方面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然而资本主义是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概念,而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它本身是中性的,不具有社会属性。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并不等于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也不等于两种主义取长补短。三曰资本主义之长在于完善的监督机制。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监督就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形式,是为维护阶级统治服务的。其次,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阶级统治的形式,它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在阶级社会实现政治统治都要采取一定的形式,有效实现政治统治的形式就具有普遍意义。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监督机制,政治治理结构和理念,如果去除资产阶级阶级统治的内核,确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不能照搬,更不能看作是取资本主义之长。因为从政治上定义资本主义就是指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和压迫,这一点是无长可取的。


其次,所谓社会主义之“短”通常认为有两方面:一曰平均主义大锅饭。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公有制和计划体制。如果原因真是公有制,那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就不是取长补短的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问题。如果原因是计划体制,那也不是两种主义取长补短的问题。除非是将计划体制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等同于资本主义。总之取长补短从逻辑上讲不通。实际上平均主义不但不是社会主义造成的,而且是和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因此它也不是社会主义之短。二曰社会主义缺乏民主监督。从本质上讲,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民主就有基本物质前提和保障。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恰在于缺乏这种前提和保障。民主监督本应为社会主义之长,而非社会主义之短。现实中缺乏民主监督的根本原因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不够,而不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身。


总之,上述关于资本主义之“长”与社会主义之“短”的看法,是似是而非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持此论,并且此论也有相当影响?首先,有些人从内心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应是资本主义。但又不便于直接讲,所以搬出此论。就本文的写作目的来讲,笔者对此类人无话可讲。但对更多的人来讲还是认识偏差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将体制性因素等同于制度性因素。比如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由此推论中国搞市场经济就是取资本主义之长。又如将西方国家有利于社会正常运转的政治治理体制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如公务员制度。其二,将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东西和现象等同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身的东西和现象。比如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等同于社会主义本身固有的现象。其三,将进步人类的美好追求和价值观,等同于资本主义价值观。比如认为人权是从资本主义来的,社会主义讲人权就是取资本主义之长。其四,混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与两种历史形态的取代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不是靠制造革命(革命是不能制造的)和输出革命。两种历史形态的更替是自然历史过程,是资本主义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平共处与两种历史形态的更替并不矛盾,二者是不同层次的关系。而“取长补短论”则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既然是和平共处就不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而只能是取长补短的关系。


总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有特定含义的,因此不宜笼统地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取长补短。尤其要指出的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及战略决策层从来不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取长补短,而认为社会主义必然消失,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这不值得深思吗?


石冀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原标题:《“取长补短论”辨》

来源:察网智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