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对国企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决不能为了数量而牺牲改革的质量,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6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你们既定的目标奋勇直前。
国企改革是新一轮经济改革的重头戏,也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如果国企改革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推进,在继续发挥国有企业优势的同时,消除各种制约企业发展的桎梏,那么国有企业就能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发挥稳定器和平衡仪的作用。
事实上也是,在经过了上一轮的大规模改革之后,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幅减少,很多领域也基本退出。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国有企业仍然是主导,并发挥着主力军作用,特别是涉及公共利益、公共职能、公共事务的领域,都是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同时,国有企业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运行效率不高、市场化水平较低、现代企业观念不强、市场竞争意识不足等,这些制约着其发展。所以,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来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如何将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如战略投资者引进、员工持股、经营者选聘、薪酬分配等。从这些年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凡是按照市场化要求,坚持规范、透明、阳光操作的,大多运行状况较好,企业也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反之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些地方,为了减少矛盾、不担风险,在国企改革问题上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地改,也不敢向深层次改,而是象征性地选择几个规模不大,或者集团下面的二三级企业做做样子。即便是小企业、下属企业,在改革中也是改不到位,改不到根本。结果,改革的效果并不好,改革对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产生积极作用。
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如果不大胆地改,就不可能适应市场化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从改革着手,解决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的方面,理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对国企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基本原则和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要依据各个企业的实际,一户一户地向前推进,一家一家地制定方案,成熟一家,推出一家,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决不能为了数量而牺牲改革的质量,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改革,就是要朝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前行。对一些比较敏感的领域和企业,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认真评估,制定好改革预案,努力将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和可承受范围之内。
(作者:谭浩俊,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