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VIEW

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VIEW
智”造强国:中央企业加速智慧制造进程

近日,科技部、国资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加研发投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中央企业。



如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中央企业?多家中央企业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更多、更好的智能产品和服务,进而实现“智”造强国。


中铁建重工:

智能化“工厂”促其向全智能化装备的目标进军


近日,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在长沙建成投产。据悉,该基地是由中铁建重工斥资50亿元建设,占地面积1000亩。初步估算,该基地建成投产将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新增年产值50亿元以上。


据了解,这个占地1000亩的基地于2017年7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高端现代化厂房、高架立体仓库、智能化检测装备等生产设施。基地建设中,铁建重工通过进行关键部件制造过程自动化和智能物流攻关,攻克了国内重工行业离散型制造自动化瓶颈。


事实上,过去5年,中国铁路、公路、地铁、水利等行业的隧道开挖里程每年均在5000公里以上,地下工程装备既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推手,也是工程建设的主要瓶颈。据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介绍,相较地面工程机械,地下工程装备技术难度更大,需要依托丰富的地下工程技术和施工经验,在准确获得目标工程设计图纸和地质、水文等勘探数据后,才能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研发设计和制造。


刘飞香表示,目前中国90%以上的隧道施工,仍然采用传统人工钻爆法,这种方式施工速度慢、安全系数低、环境污染重。“随着基地建成投产,铁建重工正在向全智能化装备的目标进军。探索采用虚拟设计、仿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让每一台装备都具有机器人特征,打造出隧道施工装备智能机群系统,最终实现隧道内黑灯、无人数字化作业。”


此外,该基地还将针对再制造产品评估、无损拆解、绿色清洗、高效成型、应用监测等关键工艺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和设备投入,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实力领先、制造过程绿色化率最高的盾构再制造产业基地,2019年底将形成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再制造产业规模。


中国宝武:

智慧制造助力钢铁航母迎风再启航


在不少人心中,对钢铁行业的印象还停留在小学课本上的大烟囱。其实,智能制造早已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也促进了环保。“原先需要6个人开行车调运板坯,人在行车下面来回走,有一定危险。现在行车都由机器开,把工人们从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了。”在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宝山基地1580热轧智能车间,技术员梁兴国自豪地表示。


据了解,梁国兴所在的车间,正是中国宝武智慧制造的一处缩影。与人们心中对传统钢厂的印象不同,在宝武的厂区内,不见浓烟滚滚,也不见工人大汗淋漓,取而代之的是蓝天白云,与坐在屏幕前着装整齐的工作人员。


据介绍,钢铁的热轧阶段主要是通过两三公里的生产线,把厚厚的钢压薄。这一阶段生产线的温度能够达到1100至1500℃。常温的水打在烧红的钢板上,立马变成一片水雾,发出响亮的“滋滋”声。


“以前,工人都需要到第一线去检查。现在,只要通过监控设备,就能从屏幕中看到热轧的整个生产流程。”梁兴国说,热轧厂现场生产分为4级计算机控制,系统把所有计算机数据集中在一个平台,按照时间顺序互相勾连。系统会根据数据对质量等生产因素自行判定,一旦有质量问题,系统会实时报警。现场的摄像头还会把生产画面呈现在屏幕上,操作人员远程就可以工作,“实现了一键式管理。”


据悉,热轧1580智能车间第一阶段任务将在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届时,产品质量、劳动效率等指标上都会实现大幅提升。不仅是热轧,在“高温洗礼”的下一环节--冷轧阶段,也早已实现了无人化,车间钢卷库区不但不需要人来进行操作,连灯也不用开,只有一个个机器人在系统的指挥下工作,工人们只需要看着屏幕,就可以实时监测机器人的工作情况。


据了解,热轧1580智能车间和冷轧热镀锌智能车间分别纳入工信部2015和2017年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


航天科工:

用互联网+智能制造实现双创双赢


在中原腹地的中国航天科工河南航天工业总公司695厂,即使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工人也并没有想到,自己朝夕为伍的机器有朝一日可以“听得到”、“能说话”、“有想法”。


据了解,作为传统的制造企业,现如今,695厂早已陈旧褪去,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台不足一米高的智能AGV小车在数控机床之间有序穿梭,制造设备运作有序,上料、生产、检测、数据回传,一气呵成。12台设备的操作工也由原有一班10-12人减少至目前的2人,机床主轴有效切削率从30%提升至80%。


其实,智能制造只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过去几年,在“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牵引下,航天科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落地,都走在时代变革的前沿。


2015年6月15日,“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化创新服务平台航天云网正式上线,将互联网和产业界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


仅两年后,世界首批、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向全球发布,这个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可以实现产品、机器、数据、人的全面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让“人人皆可制造”成为可能。“创造”与“共享”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激发,孕育出一大批内外部“双创”团队。


据悉,目前该平台注册企业已超80万户,线上协作需求发布约1000亿元,业务运行过程嵌入云平台企业1500余家,设备接入云平台6000余台,是全球已知嵌入企业数和接入设备数最多的云平台。


来源:“国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