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VIEW

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VIEW
中国国企改革逻辑树

2018年12月15日,李锦在2018年国企管理年会上作主题报告。他用一棵树来形容国企改革,他说:逻辑起点实质是“国+企”,国企是起点,市场经济的国企是终点,逻辑中介是改革,通过改革的路径完成起点到终点。


李锦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研究员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刘鹤同志的讲话是国企改革的纲领性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就是两个“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两个“一”实际上是让我们考虑:为什么纲领和行动相脱节,即理论的逻辑和实际的逻辑是不是相脱节。为什么“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不能在实践中突破?实际上就是改革的逻辑问题。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什么30周年的时候国企改革出了五本书,40年的时候一本书都还没有出来?是不是难度大了?是因为理论上困难大了。所以,我们要提出国企改革的逻辑与理论问题。


国企改革现状存在逻辑混乱的问题


国企改革过程中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起码有逻辑混乱的问题。比如说党的领导和国企改革关系,习近平同志讲话讲的是“根”,是“国企论”,但是我们把它简单地把这话套到各个方面去,导致国企改革许多方面停下来了,这实际上是把党的功能与企业的功能、改革的功能混淆了。比如说过去是公有制授权代理,监管这个链条和权利、所有权、经营权没有分开,权利都握在一个人手里。


国企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说国企和民企做大,那么主导和主体的作用如何划分,如果主导作用这个词还用,那主体就不一定再用。还有,重组合并,重组合并之后会变得怎么样,是不是垄断加强了?例如上下游的中铁建、中铁工、铁道总公司,中车集团一口价,就不利于市场竞争,就不公平,与改革的初意是相悖的。


以上说的内容,在改革方法上,也存在几个方面问题。比如很多文件出现了冲突,明明是国企改革的文件,最后变成监管改革的文件,改革无法进行。再比如说,混改从“积极”开始,之后变成“有序”,后来又变成“突破”,再后来变成“积极稳妥”,一个词用一年半,这六年时间像过山车一样,到底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遇到了什么?还有试点,实施试点之后,经验没有看到,又转成百家行动。那么行动和试点的关系,试点经验、顶层设计与实际的关系怎么处理?


这些问题,前面是改革的问题,后面是改革的做法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们对于改革的逻辑问题没有找准。一打纲领和一个行动应该在哪里突破,要抓准;改革的整体与链条从哪里进行突破,要找准。今天讲“一带一路”,明天提出“世界一流企业”,与改革的词都堆在一起,如果属于改革内容,是历史逻辑,不是理论逻辑。我们常常把理论混乱、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交织在一起,就容易造成感觉上的混乱。


对于国企改革逻辑体系的设计


上面提及的逻辑混乱包括三大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比如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放权的问题,是历史逻辑,不是理论逻辑。理论逻辑到了1992年才找到中心,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比如说联通的混改本来是增强活力,后来因为要化解民间资本,一下子进入780个亿,这780个亿不仅使联通消除了债务负担,还有能力进行5G的研究。实际上大量的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混改的主要目标,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实际任务,改革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但是要理一理,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要相通,而不是相冲突的,所以我们要寻找改革的逻辑起点,就是理论逻辑起点。


国企改革的逻辑起点实质是“国+企”。 “国”是姓,“企”是名,这是一个基本的确定,不能一讲改革就是公有制,把企业丢掉,停在“国”那一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认为就是一篇“国企论”,党建只是一小块。国企改革的逻辑终点是市场经济的国企,正如马克思主义的起点是商品。我们研究国企改革要从研究逻辑起点开始,市场经济的国企是终点,中间的过程也叫逻辑中介就是改革,通过国企改革的路径,实现从起点到终点。


关于国企改革,我用一棵树来表示,叫做国企改革逻辑树。其根本是“国企论”,土壤、水分、营养是改革,通过改革的动力来改变它的生存条件。国企改革本身是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体制,体制有两大部分,形式上是三层框架、两类公司,还有“代理-授权-监管-分权”这个链条;第二个部分是国企改革的主体,所以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活力,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在改革,如果一味是政府说了算,企业只是听话的执行主体,企业就没有了活力;还有一个部分是机制,包括三项制度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体制是一个环境问题和条件问题,所以在此用一个大树来形成一个逻辑体系,是一个树根,三个大枝。每个大枝再分成若干小杈,枝枝叶叶,蔓延开来。


一棵树最后关键要有“果”,改革也要有“果”。“果”是什么?就是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活力。


怎么使得原来的非市场经济的国企变成市场经济的国企?有一方法叫嫁接。山东滨州有一种树叫冬枣,冬枣是把苹果枝插在枣树枝上,结出来的既不是枣也不是苹果,叫冬枣。改革也是如此,公有制是枣树,市场经济就象苹果枝,插进去慢慢变化,最后的结果是最新的冬枣。这个“果”,不叫枣,也不叫苹果,是变异的,创新了的。通过改革,从树根到果发生了变化,这中间还有主干、枝、叉、叶几个要素,果和原来的根就变异了。这中间改革的过程,是集成创新,是嫁接的过程。我们用逻辑树做比喻,就是说明要建立新的逻辑关系,要建立新的理论框架。


比如说22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本来是解决三个主要问题,微观主体、环境和内部活力的问题,现在把党的领导算成改革内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放进去,还有分类改革都放进去。虽然内容丰富扩充了,但是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本来到了树干树杈了,又回到树根上了,争来吵去的,路线图也出不来,改革停下来了。


改革的问题,一定要把逻辑起点弄明白,也就是把理论上弄明白。其实主要是要知道怎么通过逻辑中介,完成逻辑起点到终点的实现。可以料想,如果以所有制为逻辑起点,混合所有制就是歪路了,就没法搞。于是,就有人总是打横炮,让你没法干下来。


从这两年看,为什么改革走走停停,就是理论上要研究。但是现在一会儿是实践需要,一会儿是理论需要,一会儿是历史需要。这都没有错,但是要做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结合。刘鹤同志指出,国企改革两个“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当前的问题就是抓不住“一”在哪里,不是我们没有干,是理论上、逻辑上没有弄明白,要“补”这个“课”。


2019年国企改革的实践逻辑推想


新的逻辑起点要形成新的理论体系,这个我们要做进一步研究。这是下一步的事情。现在,大家关心2019年的国企改革内容,我觉得微观主体活力是2019年国企改革的重点。国企改革的逻辑树是一个工程,今天先提出一个题目。


11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出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特别引人注目。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基础。总体上看,2019年是一个“国资改革年”,国资改革推动的阻力还是比较大的,怎样从阻力小的地方突破,让投资者、让经营者、让员工,也让整个国家看到希望,改革的落脚点就要放在如何增强企业活力方面。当然,国资改革是手段,目的是授权,让企业有活力。从实践逻辑出发,2019年的国企改革将出现以下趋势:


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中心,带动领域改革四梁八柱,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方面改革将一个一个突破,尤其是财税金融改革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支持作用将在2019年发挥明显作用。


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方向,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和释放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赋予企业更多的经营权,会有更多措施出台。但是所有权不能放弃监管,不能造成国有资产的闲置、流失与浪费。


以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进国资监管改革,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这方面体现在授权经营体制上,包括拿出授权清单,包括对投资经营公司积极调整组织架构,优化运营模式,授予经营权力,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


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两类公司为突破,抓住国资改革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当期国资改革最大的特征就是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可为后续混改、资产证券化等做铺垫,数十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组成立将开始。新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使得国资体制框架形成,并且探索新的运营机制。


以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由设计走向更大规模行动,增强国企活力。四批试点与百家行动,使得混合所有制改革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重心由混向“改”转变。“改”的内容是以国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外部竞争,从而提高国企经营效益和竞争活力,实现国企改革目标,全面提升国有企业投资价值。2019年的“混改”,将有更多民企参与,而国企实质上支持与援助民企的“混改”,将要延续一阵子。


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让国有企业家的积极性得到保护。


以加快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出清,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从产业层面看,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从企业层面看,企业经营活动的重心由单纯制造、单纯服务转向服务与制造相互融合,企业的组织方式、赢利模式、产业链、利润增长已经由服务部门决定。


以国企资本活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方面,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上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国企也会跟着沾光。


我这里尝试建立一棵2019年的国企改革逻辑树,这个树名叫做增强企业活力的逻辑树,这主要是实践逻辑的推理。微观主体活力改革的落脚点就要放在如何增强企业活力方面。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改革与面上的改革,而不解决影响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问题。下一步要把“增强活力”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准,在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设置架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面,都要考虑这个逻辑起点,实现刘鹤同志讲的两个“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原标题:报道|中国国企改革逻辑树

来源:“国企管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