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10月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刘鹤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委员、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勇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将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会议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思想,准确研判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新变化,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地位,充分认识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的极端重要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胆务实向前走。
准确研判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新变化,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地位
当前的国内经济环境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处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节点,国际环境上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
如何在维护经济平稳运行下解决结构性失衡,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通过市场化经营机制实现效率有效提升,都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地位。
充分认识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的极端重要性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很明确,就是要推动市场化的改革。围绕市场化改革方向,提出了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授权经营体制、国有资产监管。
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
完善治理:通过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实现了政企分开,落实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强化激励:通过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了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发挥企业家作用。
突出主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国有企业要突出实业、突出主业,使主业的贡献率、实业的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
提高效率: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通过改革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取得实效。通过国有资产监管,加强对微观主体的服务工作。
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路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出自《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比喻击溃敌人全部,不如彻底消灭其中一部分。
在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新变化下,国有企业改革处于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阶段,需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此次座谈会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
一是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要有效划分企业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落实和维护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力,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回顾改革四十年,中国国有企业由最初经营权下放,“拨改贷”、“利改税”,一直到1993年《公司法》出台之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六字方针,通过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实现了政企分开,落实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但是,改革至今,“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情况依然是改革的重点问题,座谈会中明确提出要“有效划分企业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落实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要“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和维护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的权力,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
二是突出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内部约束和激励,保护各类所有制产权的合法权益,科学进行资产定价。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同时大力支持和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当前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社会上各种声音比较多,譬如“国进民退”,新的“公私合营”,“私营经济离场”等等奇葩言论,也有一些怀疑国有企业的思想和言论。
在这次座谈会上,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态度是坚决的,“保护各类所有制产权的合法权益。”“大力支持和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的民营经济从“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既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要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目的在于“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双向的:一方面,国有企业引入民营企业,可以引入市场化的经营机制。譬如,在一些混改企业,通过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民营企业股东进入董事会,具有话语权,在一些项目决策上发挥了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主的市场导向,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很多民企也引入国企。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有的民企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在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时出现经营困难,通过混改“抱大腿”,这是符合市场竞争规则的。譬如,在金融危机时,欧美国家的企业面临困境,也通过与大公司的兼并,甚至是政府直接注资支持来摆脱困境。二是由于还存在一些机制上的不完善,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希望获得准入,所以在此轮混改中,国家对“重要领域”电力、石油、天然气、民航、铁路、电信、军工七大行业开展了三批近五十家混改试点。
三是突出抓好市场化经营机制。要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要加快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统筹用好员工持股、上市公司持股计划、科技型企业股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层级干部职工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负责的国有企业家撑腰打气,把那些想改革、谋事业、善经营的企业家大胆用起来,把有思路、有闯劲、有潜力的年轻人提起来,推动国有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核心就是“三项制度”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即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针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暴露出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方面的问题,开展的一项基础性改革,旨在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在此次座谈会中提出市场化经营机制,对于“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发挥“企业家作用”,对于“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中长期激励措施”,对于“劳动制度”改革,提出了职业经理人制度要落实“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的原则。通过涉及人事、劳动、分配的基础性改革举措,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中长期激励措施”
国有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国有科技型企业分红和股权激励以及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主要激励工具为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和限制性股票。
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股权激励;二是分红激励。激励对象侧重于企业核心科研人员、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骨干等。
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主要激励工具为以增资扩股、出资新设方式开展的员工持股。激励对象侧重于在关键岗位工作并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
四是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要继续化解钢铁、煤炭、煤电等行业过剩产能,抓紧消化处理各类历史欠账和遗留问题;要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要多措并举降杠杆减负债,坚决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五是突出抓好改革授权经营体制。要选准试点,在组织架构、运营模式、经营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取得实效。
2018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定位、组建方式、授权主体、管控模式、董事会建设等内容。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在落实国有企业市场化主体地位、转变授权经营体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未来的改革将落实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上,因此座谈会中提出“要在组织架构、运营模式、经营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六是突出抓好国有资产监管。要坚持生产力优先标准,加强对微观主体的服务工作,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
当前国企改革正处于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阶段,也是改革乘数效应最大的阶段,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国企改革发展新局面。
来源:“丽莎闻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