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交给的大任务,看我们的央企是怎么完成的?
不愁没经验,就怕东北的领导“生在宝山不识宝”。
改革是东北最大的机会,传奇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东北振兴治本之策,刘明忠是怎么找到的?
李 锦
今天,刚刚出版的《现代国企研究》第9期刊登了我的文章“东北振兴,靠治标之术,还是治本之策----- 并谈“一重现象”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示范作用”。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是全国关注的焦点之一。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智库邀请我到哈尔滨铁路局公司去讲国企改革。我讲上半场,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讲下半场,我务虚,他务实。中午在哈尔滨铁路局吃饭,桌上简单聊了下,他要赶飞机到北京开会,匆匆告别。这是向企业家近距离学习的机会。我回来再看看他讲课的课件,我突然有所发现。这个刘明忠,干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呀。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他找到了。他这两年干的事情,就是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这是东北振兴的根本呀。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以来多次对东北振兴作出专门指示,提出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的重要思想。
早在2013年习近平在沈阳指出,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当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了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总书记讲得是再清楚不过的了。目前,东北振兴的思路必须统一到习近平同志的思路上来。一方面要解决好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只会抓项目,管得过多过细及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要解决体制机制,找到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东北振兴是靠政府单纯抓项目的治标之路,还是靠企业抓体制机制的治本之路?正确的答案是标本兼治。然而当前主要矛盾是治标不治本。当前,东北振兴的突破口是从解放思想抓起,从内部改革抓起,从调动人的积极性抓起,以建立体制机制为目的。连年亏损的“中国一重”依靠国企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扭亏为盈,这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度重视“一重现象”,对于我们理解落实习近平治本之策重要思想,增强体制机制建设的信心,对于破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难题,有重要意义。
在董事长一职空缺超过9个月后,刘明忠在2016年5月只身一人赴“中国一重”任职。当年完成了2016年“双80亿”经营工作目标,仅用8个多月的时间,就扭转了自2015年元月以来连续24个月亏损的不利局面。不到两年时间,中国一重集团2017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1.27%,同比增利55.82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今年以来,公司先后实现了“元月开门红”“首季满堂红”“半年双过半”。
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就是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以改促变、以变促通、以通促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刘明忠不带一兵一卒,不带一个项目,依靠国企改革的新思路,扭亏为盈,是按照总书记要求,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的一个好例。这是黑龙江乃至东北振兴最稀缺的经验,也是解开东北振兴这把大锁的金钥匙。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在于国企,国企振兴在于改革。要积极总结和吸取既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把思想统一到总书记提出的治本之策口径上来,要解决认识不深、想得不远、看得不透、抓得不准、抓得不紧的问题,防止重新迭入各种陷阱。目前,在东北的思想陷阱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误区之一,丢本求末,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重外部投入,不重视自身体制机制的变革。
误区之二,重物质,重项目,轻思路,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忘记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不由自主把计划经济老路再走一遍。
误区之三,重历史固态,安于现状,苦熬时间,对迟迟不形成新体制没有紧迫感,甚至对计划经济情有独钟。
误区之四,好高骛远,舍近求远,忽视土生土长的黑龙江省和东北国企改革经验,生在宝山不识宝。
误区之五,盲目求医,乱用药方,不知道东北最缺少的就是发展实体经济,应该在装备制造业等老工业基地上下足功夫。
我们的央企把东北振兴的经验创造出来了。怕的是东北的领导“生在宝山不识宝”。
我希望黑龙江的领导、东北的领导,还有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到中国一重来看一看,看看刘明忠是怎么做的。总书记交给的任务,我们的央企是怎么完成的,刘明忠和中国一重的领导是怎样创造一个新体制、新机制的?大家去看一看,想一想。
会看,会想,也是一种能力。
(这篇稿子,是在飞机上写的。从哈尔滨写到盐城、盐城写到北京,再从北京写到深圳、从深圳写到厦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智库主任郭御凤提供了帮助。)
东北振兴,靠治标之术,还是治本之策
----- 并谈“一重现象”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示范作用
李 锦 郭御凤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2013年以来多次对东北振兴作出专门指示,提出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的重要思想。
早在2013年习近平在沈阳指出,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当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了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目前,东北振兴的思路必须统一到习近平同志的思路上来。一方面要解决好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只会抓项目,管得过多过细及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要解决体制机制,找到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东北振兴是靠政府单纯抓项目的治标之路,还是靠企业抓体制机制的治本之路?正确的答案是标本兼治。然而当前主要矛盾是治标不治本。当前,东北振兴的突破口是从解放思想抓起,从内部改革抓起,从调动人的积极性抓起,以建立体制机制为目的。连年亏损的“中国一重”依靠国企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扭亏为盈,这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度重视“一重现象”,对于我们理解落实习近平治本之策重要思想,增强体制机制建设的信心,对于破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难题,有重要意义。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破除五个误区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重)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总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国一重”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是目前中央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49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资产总额超400亿元。目前的主要产品为核岛设备、冶金设备、重型石化容器、大型发电设备铸锻件、工矿配件、重型锻压设备、矿山设备和专项产品等八大类。然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振兴、爬坡过坎的当前,历史悠久的“中国一重”同样身处风雨飘摇中。突出表现为企业市场化水平低、效益滑坡、陷入亏损,人员臃肿、包袱沉重,观念陈旧、不思求变等方面难题。上市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2015年亏损近18亿元;2016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前3个月亏损进一步扩大。
在董事长一职空缺超过9个月后,刘明忠在2016年5月只身一人赴“中国一重”任职,接着兵器工业集团副总经理赵刚调任“中国一重”总经理。当年完成了2016年“双80亿”经营工作目标,仅用8个多月的时间,就扭转了自2015年元月以来连续24个月亏损的不利局面。不到两年时间,中国一重集团2017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1.27%,同比增利55.82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今年以来,公司先后实现了“元月开门红”“首季满堂红”“半年双过半”。
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就是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以改促变、以变促通、以通促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刘明忠不带一兵一卒,不带一个项目,依靠国企改革的新思路,扭亏为盈,是按照总书记要求,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的一个好例。这是黑龙江乃至东北振兴最稀缺的经验,也是解开东北振兴这把大锁的金钥匙。
东北振兴在于国企,国企振兴在于改革。要积极总结和吸取既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把思想统一到总书记提出的治本之策口径上来,要解决认识不深、想得不远、看得不透、抓得不准、抓得不紧的问题,防止重新迭入各种陷阱。目前,在东北的思想陷阱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误区之一,丢本求末,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重外部投入,不重视自身体制机制的变革。中央政府在2004年、2009年和2016年先后三次提出振兴东北计划。数十万亿真金白银投下去,东北经济依然半死不活,在泥潭中挣扎。现如今,从上到下,多数人仍然寄希望于中央支持与投入,而不是自身变革。东北振兴发展的症结是什么?问题在哪里?根本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东北地区发展遇到了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个突出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现在东北很多干部抓项目明明白白,在抓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上糊里糊涂。实际上,长期沉缅在计划经济思维里走不出来。从根子上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理解不深,甚至说根本不理解。
误区之二,重物质,重项目,轻思路,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忘记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不由自主把计划经济老路再走一遍。现在东北各省主动对接央企,深度开展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合作,形成高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格局。这是需要的,但是央企成功的改革经验也要加速落地。“中国一重”的经验,是创新经营体制,全面推行“研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机制”,以快速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目标,实现“人人关注市场、人人挖潜算账”的运行机制。“研产供销运用”六个环节联动是大联动,由一把手牵头组织,以销售为龙头,其他相关单位参与的协同机制。小联动包括供需联动、工序联动、区域联动、内部联动、高层联动、多元联动等。“中国一重”的路,就是市场经济的路。
误区之三,重历史固态,安于现状,苦熬时间,对迟迟不形成新体制没有紧迫感,甚至对计划经济情有独钟。确实,东北是全国计划经济进入最早、退出最晚、影响最深的地区,市场经济发育不足,然而这不是安于现状的理由,东北在前三十年改革滞后,新时期需要加速改革,以十年换三十年。从中国一重的发展看,压力如此之重,没有再不改的理由,也没有等等看的资本,改的速度慢了、改的力度小了、改的程度浅了,都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一重仅仅用两年能初步形成市场经济的机制,大树信心,大长志气。说明总书记要求的“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并不遥远。对“中国一重”两年能做到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要有感觉。东北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只依靠等待,要比别的地区在制度供给上走得更快,甚至先行一步。
误区之四,好高骛远,舍近求远,忽视土生土长的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经验,生在宝山不识宝。例如,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黑龙江省与广东省对口合作2018年重点工作计划》中明确,加强两省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经验交流。然而,广东的经验拿到黑龙江来,好不好使,应当问个为什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沿着符合黑龙江省情的道路去改,改革的经验“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哈尔滨铁路局集团董事长王进喜说“中国一重”经验出现是“春风已进山海关”,就很有见解。其实,新兴际华集团市场化选聘经验,在全国是有名的。2015年10月,刘明忠代表新兴际华集团董事会聘任杨彬为集团公司总经理,这是央企首次由董事会直接聘任总经理。此举“表明国企选聘职业经理人、建立市场化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迈开了重要一步”。现在,刘明忠让选聘管理层经验在东北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东北何必千里迢迢,舍近求远,非要搬广东的经验,要学就学习中国一重经验。
误区之五,盲目求医,乱用药方,不知道东北最缺少的就是发展实体经济,应该在装备制造业等老工业基地上下足功夫。东北的工业要向高端制造转型,推动石化、装备、食品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这是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决定的。东北重工业的占比达到70%左右,如此庞大的存量不可能抛弃。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为现实之选。东北的重工业虽然被诟病缺乏效率,但是,在局部产业领域,比如汽车和装备产业,在全国范围却有相当优势。截至2013年,央企及其子企业在东北地区有3183户,资产总额4.5万亿元,职工174.8万人,举足轻重。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要重点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中国一重”就是抓住向新体制机制转型,向高端制造转型,最近两年效果明显,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出现。 “中国一重”参与完成的“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我国三代核电核岛及常规岛大型锻件全部自主化,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承担了全部“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任务;超大厚壁加氢反应器等核心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东北,“中国一重”依靠国企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扭亏为盈的经验,已经引起东北许多企业的关注。哈尔滨铁路局集团已经派出十多批干部去齐齐哈尔学习“中国一重”经验,并在全集团开展学习中国一重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对标活动,推动哈尔滨铁路局集团的三项制度改革。
“中国一重”振兴老国企 核心是建立市场体制机制
刘明忠和“中国一重”扭亏为盈的经验,核心是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做足了改革体制机制这篇大文章。
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以观念突围开辟发展空间,打好深化改革“耕心战”,解决东北经济缺市场经济的“魂”的难题。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东北老国企的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观念问题。解放思想,说易行难。“中国一重”的解放思想首先从解放“心”开始解放思想,问计于心,登高怀远,解决思想上的“满”和“享”;再要从解放“眼”开始解放思想,问计于先、望一通十,解决视野上的“窄”和“弱”。他们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先后分4个阶段,围绕体制机制改革、产品产业调整、管理方式变革、思想观念转变“四个滞后”,围绕不认真、不较真、不负责、不担当等“四不”作风问题,以及“顾全大局,客户至上,切实提高市场意识”等多个主题,在职能部门,各子公司、事业部、中心及制造厂、班组三个层级,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系列活动,并组织召开改革和解放思想经验交流会,不断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其次是开展系列对标活动,即企业、行业、国内外对标,找出与市场的差距;其三是请进来送出去培训,目前已安排干部去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进行分批分期轮训;其四是不换思想就换人,比如,将产品质量持久得不到改善的炼钢厂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的天津重工领导班子解散。这些活动达到了思想上有震动、实践上有行动、工作上有推动,为后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抓住体制机制建设这个核心,针对顽疾下猛药,全力推动劳动用工、企业人事、薪酬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施突破,启发内在动力。对于中国一重这样的老国企而言,根本性差距在于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国有身份与干部身份意识浓、行政管理色彩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等问题突出。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针对顽疾下猛药、动真格。刘明忠原是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以国企改革闻名,是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第一批董事会改革试点单位。他曾掌舵的“新兴际华”和“中国一重”在主营业务上有共通之处。有意味的是,他把“新兴际华”三项制度改革经验搬到东北来,创造了“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的新鲜经验。特别是推进全员市场化选聘,使得中国一重的改革进入核心地带。他们开展全员“站起来,再坐下”,重新市场化竞聘上岗。高管率先示范,市场化选聘3名股份公司副总裁;中层岗位带头,通过公开竞聘,中层以上干部由320人减至192人;业务岗位自上而下竞聘上岗,淘汰率达37.1%;技能岗位同步实施,全面铺开。随后,根据《业绩考核办法》和《薪酬管理办法》,签订《聘用合同书》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对各单位负责人经营业绩和绩效进行考核和刚性兑现。比如,根据利润确定总薪酬,年度利润指标完成70%以下,只能拿基本生活费并且解聘,完成70%-80%只能拿基本薪酬。打通人才市场化选、用、育、留的通道,真正形成了“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强激励、硬约束”用人机制,在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成套的制度。激发了各类干部职工凭本事、靠业绩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进行七大结构调整,全方位推进创新引领,脱胎换骨的变化。黑龙江省过去经济发展是“三靠”,一是依靠工业拉动,主要是偏重型工业拉动;二是依靠投资拉动,是典型的投资密集型经济,需求结构矛盾突出;三是依靠产能扩张,真正靠创新技术投入的还较少。东北振兴,要在新体制下形成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要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打造东北经济升级版。中国一重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重点抓了七项内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即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二是产品结构调整,即拓宽企业产品领域,提高产品品质和产品竞争力,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延长生命周期;三是产权结构调整,按要求推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稳妥有序开展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四是市场结构调整,精耕细作细分市场,避免过度同质化竞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五是组织结构调整,制造业企业必须改变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坚持把营销作为整个组织架构的龙头,一切围绕市场转,尊重用户、敬畏市场;六是人才结构调整,即改变人才地区结构矛盾,解决人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解决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七是区域结构调整,推进布局结构由区域、国内向海外乃至全球拓展。
抓住党建这一核心,抓实企业党建,形成“23451”思路,保障“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刘明忠来到中国一重在狠抓深化改革的同时,还有一个动作颇为引人瞩目,就是抓实企业党建。他们党建工作可概括为“23451”。即发挥“两个作用”——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三个保证”——坚持党建工作为公司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制度保证、组织保证和监督保证,制度上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组织架构上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监督上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开展“四创工程”——党组织创新、创业、创优、创效工程;建立“五大体系”——党建工作指标体系、责任体系、跟踪体系、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实现“一个目标”——把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他们把提高企业效益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党建+”模式,将党建工作融入市场开拓、技术研发、预算编制等工作,使党的政治优势和企业的市场化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党建工作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确保党建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抓手、见效益。
中国一重的探索,摆脱了传统的治标之路,找到了治本之策,走的是与项目振兴不同的路子。完成了总书记交给“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的任务,在回答“振兴什么、靠什么振兴、怎样振兴”等重大问题上,走出了新的路子。
三、 把“中国一重”这个典型抓在手上,撬动国企业内在动力
刘明忠和“中国一重”的改革经验,有哪些值得在东北研究、吸收与推广?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学习“中国一重”经验。
经验之一: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从思想解放入手,把人的思想引入新的时代。制约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制约人的关键在于思想,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关键在于改革创新。“中国一重” 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作风,各单位、各级干部、全体职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事求是、对标先进,深入查找、迅速整改。能够正视企业当前面临的经营困境,为解决订单不足、成本偏高、质量不稳定、拖期交货、新产品开发进展缓慢等突出问题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成效,达到了思想上有震动、实践上有行动、工作上有推动,为后续改革的深化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学习“中国一重”解放思想经验,重点是朝着打造让“人”思想解放的体制机制去发力,让人更思变,朝着制约“人”思想解放的瓶颈去发力,把“头脑”里不适宜的观念抛掉,摆脱束缚,轻装上阵,增强“脑”活力。
经验之二:从破除官本位入手,实行组织扁平化,压缩行政人员,使企业回归市场。“中国一重”,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开展了公司管控模式设计与组织结构优化工作,把公司19个管理部门精简到了13个,撤销总部职能部门业务科室69个,取消二级单位所属制造厂生产工段、行政办及生产管控中心109个;结合企业实际,压缩定员总数2355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21%,其中总部职能部门压缩定员超过30%。因此,要学习“中国一重”弱化、淡化企业的行政色彩,尤其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科学、高效、精干、活力等原则,对企业机构和层级进行压缩调整,拓展企业管理幅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经验之三: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高悬治庸治懒治怠“利剑”,让人才“名利双收”环境,解决东北人才缺乏的难题。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中国一重”把激发人才贡献智力看得比留住人才更重要。把制度供给放在第一点,不是简单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而是要激发人才贡献智力,这是最能体现“中国一重”人才战略水平。对人才的评判,刘明忠坚信结果导向。“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一直在前面?就是老、中、青结合。不管你学历多高,你没有技术成果就不能在这个位置上干,不管你是博士,还是硕士,还是本科,必须要出成果。他们将“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作为企业改革的“衣领子”、“牛鼻子”,提“领”带“衣”、拉“鼻”牵“牛”。
经验之四:突出细节、环环相扣抓落实,下大力气构建市机制制度建设体系。“中国一重”在全面推行契约化管理中,对各单位负责人经营业绩和绩效进行考核和刚性兑现,发挥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岗位合同书》、《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业绩考核办法》、《薪酬管理办法》等“两书、两办法”,抓住了“身份市场化”、“管理契约化”两个关键,实现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强激励、硬约束”。通过《领导干部岗位合同书》实现“身份市场化” 其中明确了相关权责和市场化退出机制。坚持以绩励人,实行骨干层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
经验之五:重视国有企业企业家的特殊作用,鼓励其敢闯敢试,发扬企业家精神。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很多地方搞三项制度改革决心大,但是没有找到疏通渠道,弄得矛盾集中爆发,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在东北,这样的事例不少。而刘明忠在“中国一重”搞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是搞好顶层设计,打通营销、管理、技术、技能“四个通道”,实现人才分类发展,构建“四层多级四通道”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彻底打破“官本位”思想,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改革有方、振兴有为的企业家,是最可宝贵的资源。东北老工业基地汇聚了大量优秀企业家队伍和劳动者队伍。企业家应当成为当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军人物,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经验之六:以改革创新风貌为引领,让人心更向上,形成与体制机制改革相适应的国企文化。东北依赖计划,缺少契约精神等文化现象,是并非不可改变的先天基因,通过制度变革也可以创造一种开放包容创造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型文化。“中国一重”有个大动作,安置分流职工2336人,使得在岗职工平均年龄由41岁降至38岁,管理人员占比由14.5%降至6.5%,辅助生产工人占比由19.2%降至7.9%,人力资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这么多人下岗转岗分流,没有一个上访的。刘明忠说,中国一重已经初步形成了“改革文化”,大家接受了。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为振兴东北贡献智力,黑龙江还需要重视文化供给,倡导与培育“改革文化、市场文化、共赢文化、契约精神。
改革是东北最大的机会,世上没有神话,所有的传奇都是自己创造的。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比重大、基础好。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是用的治标之策,还是治本之策。我们应当以解剖中国一重现象为突破口,研究探索东北国企改革的规律与成功路径,以增强内生动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主题,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做到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让“中国一重”的经验在东北大地开花结果,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生气勃勃而扎扎实实的前进。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