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与私之争,始终只限于民间范围,法律和政策实际上已经封死了这个争论,即使吴小平挑动了这个老话题也难以形成大风浪,我们更多需要思考的是私企的未来准备怎么走?
在我看来,问题并不复杂,大体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导向是根本,政策是保障。无论私企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贡献份量有多大,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宪法和政策法规给予了私营企业的合法地位,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做得好与坏,取决于私企主人,让不让他们做,是法律说了算,公众不应该跳过法律讨论私企的去留。
其二、私企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承担分流劳动力的任务。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是科技原创力不足的大国,在可见的未来,生产力还不足以让大量休闲劳动力获得有保障的生活,也就是讲,劳动者还只能靠简单劳动获得生存的必需品。无就业,不稳定,这是重大社会问题,私企的进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市场的指数。
其三、私企必须走内生式发展道路。过去,国企破产成就了很多私企,国企员工流失也成就了很多私企。未来,这种公私转换模式很难再持续。私企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培育自己的科技创新团队,必须形成有足够国际影响的品牌体系。
其四、私企必须独立自主地走向世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中国慢慢成了发达国家各类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大本营,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的私企也已经到了该具备此种能力的时候,内部自相残杀制造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很小,开放的政策已经将中国市场国际化,中国的企业必须敢于和善于将国际市场中国化,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企业必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目前,走出去的主体还是国企,希望私企也能跟上。
其五、私企的发展必须慢慢兼顾“公”的价值。这里所讲的“公”并不是国家公有的公,而是公共关怀的公。中国的私企几乎都是家企,在老板眼里,我创得的利润就应当归我一家所有,很少懂得与共事者分享,个人年赚一千万,员工年收入还不到五万,看起来天经地义,实质会慢慢把自己推到与多数人对立的位置,整个社会的仇富氛围永远与两极分化的现实相联系,仇富不是中国现象,是世界现象,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很关心共同富裕的原因就在于此。未来,如果中国私企老板不把“共同富裕”看成是自己的一份义务,再好的政策都很难让私企维持过去的那种“好赚钱、赚快钱”的历史。
其六、坦然接受企业合理破产洗牌的经济规律。国企在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后破产了一大批,私企也不会逃过这个规律,企业的生命取决于企业的体质,不要老以为自己的灭亡源于所谓的国进民退。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旧私企在消亡的同时,很多新私企又会雨后春笋般地诞生,绝不会出现单向灭亡的趋势,除非中国的生产力已经发达到可以消灭私有制的程度。
结束语:吴小平反弹琵琶的小插曲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组成的明显变化,尤其是不会影响私营企业的发展进程,在混改政策的推动下,很多有实力的私企会赢得更多的机遇,那些没有能力参与到新时代经济竞争大潮中的私企都应该理性面对自己的结局。
我对私企的总态度是:战略产业之外,进场不限,离场不救。
来源:“东方思想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