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VIEW

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VIEW
把握深度融合特征 讲好国企红色“家史”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不仅对国有企业、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作出了质的深刻阐释,也鲜明揭示出国有企业发展史与党的历史深度融合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新的眼界高度来审视:何谓“深度融合”


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发展史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1年8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党领导工会先后组织和发动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有企业创造了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试制下线、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翱翔蓝天等无数个“中国第一”,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唱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凯歌,以伟大的创造力量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共和国的脊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大飞机制造、核电研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让中国人自豪的重大成果,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强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综上所见,国有企业发展史与党史的深度融合特征,至少包括两个主要维度:从整体来看,国有企业发展史始终贯穿着鲜明的阶级属性,贯穿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坚决拥护,与党史在精神上同源;从个体来看,许多国有企业成立时间早、历史跨度大,很早就与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发生过许多影响党的前途命运的重要事件,与党史在内容上同源。


用新的表达方式来讲述:呈现“深度融合”


国有企业史与党史深度融合特征的客观存在,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优越条件。保护好、发扬好这个特征,有利于解决价值层面的深切认同、实际行动中的同频共振、党言党语上的流畅沟通,实现单纯进行通识性党史教育或企业文化教育达不到的效果。


首先,理论的高度要融化在故事的温度里,立足家史讲党史。与通识性党史相比,企业史更聚焦,与职工群众的关联性更强。人是身边人、事是熟悉事,有天然的亲切感,更容易调动职工群众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讨论的话题,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一部史料扎实可信、人物血肉丰满的国有企业发展史,是本企业本系统的职工群众了解相关党史知识的重要补充,对于传承革命传统、涵养企业文化底蕴、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也是极大的帮助和促进。


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将小历史嵌入大历史,凸显红色基因。没有全党的大历史作为坐标系,某一企业的小历史就缺乏纵深感,有自说自话之嫌。要站在大历史品读小历史,让小历史丰满大历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2017年出版的报告文学集《红色品格》,采取了三种“嵌入”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史实完整嵌入法,即企业史直接构成党史。如赵一曼领导哈尔滨电车厂(今哈尔滨发电厂)大罢工。二是跨时空嵌入法,即企业所在地或紧密关联方面曾发生过党史著名事件。如构皮滩电厂的库区即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渡口。三是精神嵌入法,即某种革命精神在企业充分展现。如遵义电厂艰苦转型、涅槃重生,正如遵义会议是党史上重大转折点。


深度融合特征用得好,就是要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追求与企业的价值和使命结合起来,将宣讲中央精神与阐释企业发展定位结合起来,让党建工作真正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以新的工作思路来组织:挖掘“深度融合”


从红色资源角度开发国有企业发展史,国有企业自己应当唱主角。自己家的事,由自己人来说最清楚;外人转述,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在技术层面或可借助外力,但主导权一定不能外放。


一要有文化抢救的紧迫感。各种组织都是为特定的目的而生的,回顾历史时,人们常常发现,与特定目的紧密相关的史实容易留存,关联性不那么紧密的则容易被忽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数年过去,随着老员工渐渐退出,一些能够标识企业独特气质的记忆也随之流逝,这是非常可惜的。


二要求真务实,不虚美不拔高。真实是史书的生命。无论是搜集文献、整理口述实录、撰写书稿或者拍摄纪录片,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伪存真、不偏不空,让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传递信仰、传递力量,努力达到“不仅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且能够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的效果。


三要补充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兼顾革命、建设、改革各阶段的历史,不要一说红色“家史”就往新中国成立前跑。近些年,党员队伍结构日益变化,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党员占比逐年上升。他们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与上一代人有了显著区别。老传统要讲,新精神更要讲。当前,要大力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传解读,用企业的新实践、身边的新典型来深化理解、凝聚共识。


来源:“现代国企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