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中国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消长时常引发业界和学界有关“国进民退”的争论,但这样的争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生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进”和“退”是一个全局性的相对变化关系,需要综合考虑资产额、主营业务收入、盈利率、投资增速、行业分布、就业人数等多种指标的长期变化趋势,绝不能截取某一段特定时段的片面数据,更不能仅仅选取某些孤立案例,就得出“国进民退”的结论。
“有人用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某个例子就说它是‘国进民退’,这是非常不严谨、不科学的。”王生升反问道,“中国联通混改引入民间资本,这是不是可以看成‘国退民进’呢?显然,以片面数据或孤立案例作为“国进民退”的论据,这样的分析存在根本缺陷,所谓‘国进民退’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王生升指出,观察近十年的数据可明显发现,就总资产和净资产而言,民营企业一直保持着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增长态势,与国有经济规模扩大相伴的是民营经济的稳定增长,并未出现民营经济萎缩的现象。
近年来,民间投资较为活跃,2013至2016年累计完成投资13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全部投资的平均比重超过60%;年均增速为16%,比全部投资高1.2个百分点,比国有控股投资高约4个百分点。
那是否近两年民间投资增速下滑代表了“国进民退”呢?在王生升看来,民间投资增速的下滑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国有经济的发展无因果关系。“投资增速的相对变化,反映的不过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两种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呈现出的不同表现。”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相对较大。以利润为驱动的民间资本往往会谨慎出手,而国有控股企业则更多地服从经济战略的目标,会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在重大领域和部门加大投资。这些投资有利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者是共同发展、“国民共进”,并无直接的对立关系,不能把一方的好归结为另一方不好的原因,且随着国企改革中混改的推进,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两者在共进的过程中只会出现相对速度的快与慢,但绝不存在进与退。
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超六成,民间投资的结构正在优化,迈进了石油、教育、通信等行业,民营企业提供了约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容纳约90%的新增就业,发展势头可谓强劲。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许保利称,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天,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结果,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要坚持这“两条腿”一起走路。
来源:网易新闻客户端